子宮肌瘤手術費用因手術方式、肌瘤特性(大小、位置、數量)及醫療機構層級而顯著差異。根據台灣健保署2023年統計,常見手術方式中,腹腔鏡肌瘤切除術自費約8-15萬元新台幣(健保給付基礎耗材),適用於肌瘤直徑≤8 cm且數量≤3顆者,手術時間中位數2小時,術後住院2天;而傳統開腹手術因傷口較大、住院天數長(平均4-6天),自費額較低(4-8萬元),但需負擔較高術後併發症風險(如沾黏率15% vs. 腹腔鏡5%),間接成本增加。
宮腔鏡電切術多用於黏膜下肌瘤(Submucosal,直徑≤5 cm),自費費用約10-18萬元,因需特殊器械(如電切環、生理食鹽水膨宮系統)及術中影像導引,但復發率僅8%(開腹手術15%)。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(自費25-35萬元)則適用於複雜多發肌瘤(≥5顆或直徑≥10 cm),出血量少(平均50 mL vs. 開腹手術300 mL),恢復期縮短50%,然設備使用費佔總成本60%。
肌瘤參數直接影響費用結構。若肌瘤體積>500 cm³(約直徑10 cm),腹腔鏡手術轉開腹機率達30%(追加費用5-8萬元);多發性肌瘤(≥4顆)需延長手術時間(每增加1顆+45分鐘),麻醉與耗材成本上升20%。2022年高雄某醫學中心案例顯示,一例12 cm肌瘤合併盆腔粘連,達文西手術總費用達38萬元,較同條件腹腔鏡手術(18萬元)高出111%。
國際費用差異顯著。美國腹腔鏡手術平均費用為1.5-3萬美元(約45-90萬台幣),自付額依保險覆蓋率不同(10-30%);中國大陸三甲醫院同類手術約3-8萬元人民幣,醫保報銷比例50-70%。日本採用高精度腹腔鏡(自費80-150萬日圓,約18-34萬台幣),但納入高額療養費制度後,自付上限為8-15萬日圓/月。
長期成本需綜合評估。腹腔鏡手術雖初期費用高,但因併發症少(感染率2% vs. 開腹8%)、恢復快(復工時間7天 vs. 21天),總醫療支出較開腹低18%(《婦產科醫學》2021年研究)。反之,未徹底切除的多發肌瘤5年復發率25-30%,二次手術概率使累計費用增加40-60%。
健保與商業保險影響負擔比例。台灣健保給付腹腔鏡及開腹手術基本費用(約5-8萬點),但防粘連貼片(8-12萬元)及術後止痛泵(2-4萬元)需全自費。美國商業保險常覆蓋達文西手術的80%,自付額約3,000-6,000美元,但排除「非醫學必要」項目(如美觀性切口)。
綜上所述,子宮肌瘤手術費用差異源自術式選擇、肌瘤複雜度及醫療政策,患者需權衡短期支出與長期健康效益,並透過醫保規劃降低經濟負擔。